之前我们奉上了大铁蛋驾驶BRZ在宁波国际赛道奔跑的车载视频,这次我抓住了铁蛋,让他和我们分享下这辆跑了2分08的BRZ(详见《斯巴鲁BRZ(2.0 NA)宁波国际赛道湿地圈速:2分08秒19》)究竟和店里卖的BRZ有什么不一样?
方凯:首先是刹车。前面的刹车我一共换过两次AP,第一次是5000+,是上一代的竞技产品,第二次用的是5000R,为什么放弃了5000+?是因为它的散热实在是太差了,这儿有个温度条,5000+几乎能够跑到顶,在天马跑10圈,刹车就很软了,让我觉得很恐怖,圈速就会大大下降,同时期我也做了刹车系统导风,但是温度条只下降了一格,并没有什么用。
▼ 5000+的温度竟然能到铁蛋手指的这里!
▼ 刹车导风“肠道”。
然后5000R上市后,我就一狠心上了套。我觉得5000R是因为本身活塞、油路设计的关系,散热的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温度能控制到很低,即便是没有导风的情况下,我也能不停地跑而不担心散热的问题。刹车盘是DBA的T3,DBA的盘虽然重,但是品质非常好,“肉”很厚很耐操。刹车片用的是HAWK的DTC70,是HAWK的刹车片,但平常会有很多异响。
▼ 5000R的温度只到照片上深色的低位格。
方凯:后面的刹车选了STI的刹车,原因是一来两活塞的力度很够,二来是通风盘,三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原厂手刹的力度。BRZ的手刹是一个内鼓,如果换成改装刹车,里头就是铝合金合头,而铝合金是没有什么摩擦力的,这只能起到驻车的作用,但是在漂移上的表现就很弱。而原厂车也是采用内鼓设计,只是后边的盘是个单层的非通风盘。最后我还想说的是BRZ的后刹车片非常非常不耐磨,不耐磨到两场赛道日就要换,因为超高温会影响刹车片的磨损,现在STI的刹车温度控制的好,我们已经能够跑一场连续12小时的耐力赛。
▼ 来自STI的后刹车。
方凯:轮胎选用普利司通RE71R的原因是我们跑天马论驾,主办方限制的轮胎产品。但平心而论,我觉得这个轮胎很好,在天马跑能比AD08R强上1秒,算是一个性价比高的好轮胎,主攻15、16、17这类小尺寸的型号规格,而且平常可以当雨胎使用。有些人会问这种轮胎是不是雨天、冬天就很滑,其实这是个误区,这些轮胎都是有DOT认证的,就意味着它是能够在路上正常开的,严格来说,这些轮胎应该叫“夏季高性能轮胎”,而不是所谓的“半热熔”。轮圈的话,ENKEI RPF1,这是我认为86/BRZ最帅的圈(没有之一),“17x9J”是一个竞技非常好的数据(我用的是235/45R17),9J意味着我能装下更宽的轮胎,而且价格也不贵。
▼ ENKEI RPF1轮圈。
▼ 普利司通RE71R轮胎花纹。
方凯:减震器我也换过三套,都有波子塔顶,第一套BC(BR)换下来的原因是平常开实在太硬太颠了,后来就换了TEIN(FLEX Z),的确会舒服些,但从另一方面看,TEIN先天上还是太软了,比所有其他品牌的减震器都要软,在天马这种不太需要支撑力的地方是没有问题,但我现在装回BC是想看看在宁波赛道上是不是会有更好的表现。期间还用过一套OHLINS(DFV),但是后面太高了,装好就开了下,没有跑过赛道。车身上的加强件和防倾杆都是CUSCO的,能介绍的东西不太多。限滑差速器是原厂的,但换了CUSCO的大尾牙,用来改变齿比。四轮定位的数据,完全是根据车手的驾驶风格,有人偏抓地力些,有人偏甩屁股些,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很多弯道里,我是喜欢平着方向,让屁股自己扭进来。一般来说弯多的小赛道,通常需要调得偏甩,大赛道的话还是要偏抓。
▼ BC BR绞牙避震器。
▼ 带可调倾角的波子塔顶。
方凯:TPE的发动机程序,如果不用添加剂,最初的设定轮上马力在190多匹,现在跑了这么长时间的比赛,可能会有些损耗了,估计在180多匹吧,当时加完添加剂最好的状态能够拉到轮上200匹左右。其实刷程序完BRZ能获得的马力提升不多,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获得什么呢?
比如延转。原厂7300转断油,我们可以让其延后到自己想要的转数。这也是如今依然有厂家去做追求高转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意义。他们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马力相同扭矩相同变速箱齿比相同的两部车A和B,A的最高转数是6500转,而B的最高转数是8000转。A和B都用3挡进同一个弯,A因为转数不够用了挂上3挡,而B仍然用2挡8000转跑完这个弯,因为减速比的关系,B一定比A快。哪怕A是300马力B只有250马力,在上述的情况中很有可能B的优势更大,因为B能够用更低的挡位来跑,轮上获得的扭力更大。
又比如弹射控制。在起步的时候设定一个转数后就不必担心过多的打滑;再比如全油换挡和减挡自动补油。没错啊,我是会做跟趾啊,但设想一场耐力赛下来,你可能需要踩3000脚离合刹车油门,只有保住足够的体力才能让自己有清醒的意识,维持住稳定的圈速;最后比如BRZ的电脑里头可以保留几个设定。就拿我的车来说就有“街道”,“街道+自动补油”,“纯赛道”和“赛道+自动补油”四种模式。我跑冲刺赛是不开自动补油的,在耐力赛时就可以切换到有自动补油的设定,非常方便。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帮我调程序的王子恒,我心中的“中国第一”,给了我一台即稳定,马力和功能又都非常强大的BRZ!
▼ 车窗上TPE Evolution的贴纸。
进气用的是一个BMC的高流量空气滤清器,然后换了碳纤维的管。为什么不用进气套件?是因为这车的很多品牌的进气产品在马力机上被证明是会损失马力的,还不如换个高流量的空气滤清器,不管是BMC还是K&N在BRZ上的表现都很好(那些号称“最强NA进气套件”的产品我没有用过)。更换碳纤维的管是为了更好的隔热。芭蕉直通,头段直通,S管直通,中尾段是GReddy。为什么选择单边斜出的GReddy,以前也用过HKS的双出排气,虽然单边的排气会轻些,但是主要还是斜出的大炮有逼格啊。
▼ 碳纤维进气管路。
▼ 芭蕉上的隔热布。
▼ 有一定扰流功能的发动机下护板。
▼ CUSCO油底壳螺丝。
▼ CUSCO的底盘加强件及防倾杆。
▼ GReddy的排气中尾段。
方凯:油冷。BRZ虽然是部自然吸气车,但是油温依然高的恐怖。夏天的时候跑比赛,基本上能到130摄氏度,最近不知是换了Motul 300V机油还是因为天气冷的关系,油温下来了些。油冷前方的几个橙色喷头是用来喷水的,我的副驾驶地上有个壶,里面装水或者酒精都可以,酒精的散热会更好些,然后我车内有一个控制的装置,比如每30秒喷5秒。这是个备用的设备,常用在夏天比赛的时候,如果油温上来人就会觉得很恐怖,就不敢一直顶着油开。
▼ 机油滤清器旁通往油冷的管路。
▼ 水/酒精喷射头。
赛车座椅方面,我没有选择BRIDE的座椅是因为日本人的座椅对我来说太小了,这把OMP的座椅就特别大,特别适合我,但底架依然是BRIDE,这个破铁疙瘩要2000块呢。CUSCO的安全带,现在用的是窄带,用来压Hans,是有FIA认证的。
▼ OMP的赛车椅。
▼ BRIDE的座椅底架。
▼ 经FIA认证的CUSCO的Hans(安全)带。
好了,大铁蛋很给面子地讲完了这部BRZ上的改装种种和经验心得,虽然还有些小细节因为很难用照片和文字去展现给你大家看所以被忍痛舍去了,但还是希望对喜欢BRZ和赛道的朋友有所帮助,接下来我们会不定期的继续更大家分享一些热门车和奇葩车在宁波国际赛道上的圈速和车辆设定案例,喜欢这些内容的朋友期待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