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摆出的所有观点,仅归于个人。
如果你从一行标题就认为这是一篇黑德国车捧日本车的长篇大论,那么恐怕要让你失望了,我是一个德粉,但我不厌恶日本。标题中的“佬”和“仔”字,完全是由于我心中两国人在体形上存在差异感,并无半点褒贬之分,后头“贪婪”和“纯粹”二词,亦是如此。
每每向别人推荐车子,我都会选德国车和日本车。原因很简单:靠谱。虽然我自己没买过日本车,但不代表我对日本仔的汽车工业不认可。在各个领域里,德国和日本的东西,给人的感觉向来是“质量好”。到了汽车这儿,若将“质量好”译成“耐操”,那德国佬和日本仔基本打成平手,不相上下;但若将“质量好”译成“耐用”,老佳美、老皇冠就毫无疑问地完虐同年对手了。这样看来,论靠谱,还是日本车排第一。所以每当身边的亲戚、挚友买家用车,只要他不仇日,小毛病少些,油耗经济些,不好吗?不过那是对别人,我自己的心,还是落在德国佬这边。
或许是设计语言的差异,无论是内饰还是外形,我都觉得德国佬的想法和我更接近。也不知道是不是以前课堂上被“包豪斯”洗脑过,近几年我身上这样的行为趋势愈演愈烈。买生活上的很多物品时,我都会上网去搜索下,有没有在这个领域拔尖的德国品牌,并将其作为优先考虑。
花了两个段落的篇幅讲我的个人喜好,对不起,有点浪费大家时间了。结果接下来要讲“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喜好”,你们会不会想杀了我?
我眼中的日本仔很“纯粹”。我说的“纯粹”是指目的单一,他们造车就酱紫。举个众所周知的栗子:丰田86的诞生和研发,你可以说丰田在卖情怀,但不能否认这部作品很纯粹。卖不到30万,却在驾驶乐趣上给了50万。很多100万的跑车,驾驶乐趣可能只有20万,另外80万卖的是品牌、做工、用料和设计(当然我也有看到不少买了86的车主在抱怨这车哪里做工不好,哪里设计不当)。
运动范儿的车子是这样,追求舒适的车子也是如此。很多人说奔驰坐着舒服,拿奔驰坐着最舒服的轿车和日本对手比,恐怕S级滤震时的动作还是好“Man”,日本仔的调教就“沙发”的多。没错,这是东西方对“舒适”二字理解的不同,但显然大家还是更吃日本仔那一套。买MPV的时候你们总想到的是埃尔法,而不是奔驰V。所以,我看到日本仔总是能做出一些很“极端”的作品,有些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有些虽然没赢得市场,却掳获人心。
在看日本的买菜车,本国的K-CAR也好,我国街上能看到的A级车也好,你觉得日本在造这类车时的“极端点”是什么?当然是空间啦。车原本就是一个空间,而大部分民众对车的一个诉求是“装人拉货”,日本仔总是钻了无数个牛角尖之后,变出一套魔术来。这也是我所讲的“纯粹”。
我曾经一度疑惑,为什么日本车很少有“瓦罐”(Wagon,旅行车),注意,是很少,而不是没有。后来才明白,因为“瓦罐”不“纯粹”啊!日本仔的旅行车就是RV(MPV是RV其中一种)。既然是玩休旅,诉求当然是一个足够舒适、足够宽敞的空间,舒舒服服坐人,开开阔阔置物,这样就足够了。“No!”可贪婪的德国佬就不这样认为,“人要是没有追求,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休旅车怎么了?休旅车就等于瘫在沙发上看看风景,稍微快点转个弯,瓶子里的橙汁就会洒一地吗?不单是德国佬,大部分欧洲人都会觉得:“装人拉货”是刚需,可老子不能没有“驾驶乐趣”!他们不仅要求旅行车开起来要有轿车一样灵动的操控,山里能“劈弯”,高速像“火箭”,这样他们才满意!
近几年,随着“瓦罐”风潮席卷全球,国内的年轻人也按耐不住体内的骚魂。尽管整个欧洲都在出产“瓦罐”,但就数德国佬最坏,整天捣腾“高性能版本”。如果早年的R36只是撂了撂你的芳心,恐怕现在的RS6已经撸到你射精了吧。还好能来国内的“高能罐”没那么多,不然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估计早早就肾亏了。
另外“豪华品牌”这个词的诞生,虽说高冷的英国人也脱不了干系,但德国佬绝对是罪魁祸首。看看国人如今对BBA的追捧,就算林肯、凯迪拉克、英菲尼迪、讴歌和雷克萨斯也被叫做“豪华品牌”,但放在BBA面前,好多人就是觉得档次上差口气,至少叔辈们是这么觉得。
“豪华”就豪华吧,“贪”就贪在德国佬觉得豪华车的“驾驶乐趣”更不能丢啊,于是他们又做起了“高性能版本”。虽然“豪华”和“高性能”的化学反应结果很美丽,但受限于成本,它们也注定只能成为了少数人拥有的玩具。就像前阵子我写的那部M2一样,面对75万的落地价,我还是很感谢“纯粹”的日本仔,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亲民的选择:“丰田86”。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欧洲佬爱玩,造车时永远不忘“驾驶乐趣”这四个字。奔驰A级、宝马1系、奥迪A3、哪怕是大众高尔夫、福特福克斯……这种日本仔觉得应该是安安分分买菜用的角色,到了欧洲佬那儿都得要开起来灵动,躁起来热血。“瓦罐”的栗子举过了,X5M、揽胜SVR、卡宴GTS……你们应该也没少见吧!
有一点你要知道的是,其实“驾驶乐趣”仅仅是一种感觉,它和“快”没有任何关系。我说的“快”特指圈速上的“用时短”。感觉这东西很微妙,在赛道上开,你可能感觉轮胎抓不住地了,但实际上极限远还没到;你或许觉得这一圈比上一圈开得快,但成绩单上却并没有。所以感觉不可靠,数据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
据说早年,在欧洲佬还没有流行刷纽北的时候,日本车厂每造一部性能车,都要去日本当地的知名赛道和赛事上刷圈。只要做到比当时的“最快”快了一丁点,那这部作品就算成了,它一定能在日后被车队追捧,被车迷信奉。为了“快”,日本仔在研发、改装和调教方面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快”就行了。表跟我讲开起来有没有“人车合一”的感觉?我不在乎,“快”才是唯一出路!表跟我谈什么“转向有没有回馈”之类的,我们这里就信两个字:“最速”!瞧这态度,多“纯粹”!
众观全球改装市场,Low低车身、外加倾角、窄胎宽圈,翼子板齐平……你以为我在说漂亮的HellaFlush(那是用来观赏的)?我要讲的是可以实战的JDM!人家街上这样开,到了赛道上更能跑得出好成绩。讲到这里,我就要岔开去讲轮圈改装的事情了……
我们是德国BBS和日本ENKEI的授权经销商(这两个品牌同样都玩OEM、改装市场和各大赛事,只是一个针对欧洲车数据多些,一个针对日本车数据多些),有趣的是,两者在同一款车上给出的应用数据上,态度是有所不同滴。
举个栗子:大众尚酷,原厂的轮圈ET是42,因为用235的胎,所以我猜原厂用的圈是8J。如果改8.5J的圈,ENKEI的产品清一色给出一个ET,就是35,而BBS这边呢,德国佬又来玩花招了,他们给出所谓的“安全ET”和“危险ET”,“安全ET”是40,也有部分BBS的轮圈是给到像38、35这样的“危险ET”,其后边有一行备注,大概的意思是提醒你,这样的ET可能会需要车主轻微扩展翼子板。
我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呢?先说原厂数据,通常所有车子的原厂轮圈,都是或多或少缩在翼子板里头的。在同一J值(轮圈宽度)的前提下,ET(通常指正ET)数字越小,轮圈外沿越凸出来,反之越缩进。车轮落地,不管圈存在多大倾角,上头的边缘和翼子板齐平是目前整个大环境里比较盛行的,JDM亦是如此(这样其实也增加了轮距)。至于窄胎宽圈是为了齐平状态下,轮胎最外沿不会蹭到翼子板。
尚酷原厂轮圈ET是42,一旦用8.5J ET35,就达到了齐平效果,这是日本仔认为的“完美”。在效果上,日本仔认为的“完美”表现有且只有一种,就是ET35。而到了德国佬这人,安全ET40,得到的效果是比原厂的轮圈稍微出来点,但还没到齐平。你可以说他们保守,但他们显然不喜欢JDM那一套。别说BBS了,就连Alpina、宝马M、梅赛德斯AMG、奥迪RS部门“改”出来的车也一样,他们寻求的效果是接近原厂,但胜于原厂:都是让轮圈在齐平前尽可能的出来点。
我认为这样其实有一个好,就是即便车子没有Low低车身,原厂高度下,车子也不难看,原厂范儿;若是能稍稍Low低点车身,那便是极好的。“进可攻,退可守”,这算不算德国佬“贪婪”成性?再看日本仔追求的“齐平”范儿,Low低车后,效果惊艳;那若是没Low低车呢……我觉得还真挺难看的。圈的最上头是齐平了,车轮多少会有点倾角,下面的半个轮儿肯定会有部分露在翼子板外。一旦车子没Low低,你圈再大再好看……侧面看车就像短裤配雨靴,膝盖一截空荡荡;正面看……坦克。不过现实中坦克的确不少,特别是对一个手头还不那么阔绰的年轻人来说,刚花了大钱买来套心仪的靓圈,又要他Low低车身,不等于逼良为娼嘛。这么看来,日本仔的“纯粹”,有点“成也风云,败也风云”的意思啊。
从“造车”讲到“改车”,也是时候来个总结性观点了:第一、德国佬贪婪成性,日本仔纯粹成仙;第二、我真的没有黑德国车,也没有喷日本车。嗯,总结以上两点,为自己的精辟点赞,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