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CZ车战正式打上“汽车文化”标签之后,不断推出新的板块,比如这次的新板块《车友纪》正式开版,第一期就以身作则,讲讲自己与这部118i的那些事。
设立这个板块的目的,我觉得除了讲各种冷冰冰的汽车话题之外,应该不时增添几分“人情味”在里头,让所谓的“汽车文化”温暖起来。一组精致的照片,一段不长的文字,纪录车主同爱车之间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蹬几年后换车了,翻到关于自己的这一篇,是不是会浓情满满,催人泪下……呐,我不是故意为了煽情,只是觉得这件事情足够有意义,值得我们去经营。
讲讲我的车,BMW 118i,2013年买入到现在两年出头。
记得买车时,CZ还不存在,我当时的一位伯乐,浪叔,替我还价,让我以一个当时绝对没话讲的价格拿到了这部车。也许命好,刚好有一部Sport版本的车带着原厂的黑色耳朵,因为稀少,所以直到现在都可以成为同车友“吹水”的话题。
两厢车中唯一一款前置后驱的车款,所以即便没有BMW这个金字招牌,我都会选她。
之前也开两厢车,年轻人不需要拖家带口,灵活的空间利用率真的方便过三厢车。一早决定要买后驱车,当时更多的是心中未知的信仰,但现在看来,入手后的两年里头,她的确让我明白很多东西,也学会很多事情。
原来后驱车的特性时刻都存在,每次转弯都在以身作证。
或许有人讲后驱前驱,一般来开感觉不到。或许对一般人而言真是如此,但如果一个人对“驾驶”有期待有要求的人就一定不会。况且每一次转弯,后轮推着你走的感觉都尤为明显。由于工作,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开过几百款车,至今为止,“分工明确”的“后轮驱动”,始终都是我心中最理想的驱动形式,没有之一。
第一次用这部车漂移的情景历历在目。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自己的车下狠手,其实无论怎么说我都是一个很爱惜车的人。有些人会觉得拿自己车跑赛道玩漂移好伤车,但我的理念很简单,第一要清楚所谓的“伤”有多严重,是否自己承受得起,这点我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第二我认为车原本就扮演我生活中一个“大玩具”的身份,和她一起玩乐一同开心,有什么负罪感?
第一次漂移,趁着雨大,去玩,结果换来轮胎慢漏气。后来熟练些了,兴趣十足,经常等着下雨,就会Call几个基友出去“幽会”。再到现在我就更喜欢玩干地,因为电子限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导致其在雨水交加的路面上并不言听计从。
一年下雪,兴奋过头,从来没有在雪地玩车经历的我屁股都漂到了墙上,很惨吗?也不是啊,至少我感觉了把雪地的“危险”咯。之前有次在沙滩上玩的,第一次陷沙里了,最后让一部AWD拖出来,很惨吗?不惨啊,至少很多经历都让我学到很多啊。差速锁原理啦,电子差速锁啦,正胎反胎啦,油门开合啦,丢方形盘不仅仅是为了帅啦……那时候每一点开窍都喜出望外,记忆犹新。
第一次改装,也都放在这部车上。
“改装”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很多角度上来看,我认为叫做“量身定制化的升级”。没错啦,牺牲一点东西,打破原厂的平衡性,去换取自己想要的车辆状态,很好啊。改装这行充满学问,至今对于所有用过的东西我都不曾后悔,因为我没有贪便宜买过山寨品渣渣货,不是有句话讲“省钱就是浪费钱的开始”嘛!看到很多身边的事迹,更懂得此话的意义。
前后用过三套圈,BMW御用品牌Breyton GTS-R 18',BMW原厂379 17’同现在BBS CH 17’。用过改装用过原厂,始终都觉得17’的圈适合自己,侧壁支撑还可以,舒适性也都ok。很多人会说不好看不够大,我不觉得啊,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嘛,别忘记17’的重量还比18’轻点啦。
避震都用过两套,BILSTEIN的B12,同现在的KW V3,外加一套Eibach的防倾杆。我不承认说自己喜新厌旧,重复投资哦。我至今都对身边朋友讲B12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只不过其标定的弹簧磅数、阻尼设定不迎合我喜好罢了。买KW V3也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啦,况且汽车悬挂方面的学问很深,所有的书面研究都不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得到位,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工作关系,我都认为自己在一个方面的改装,更像是“获取真经”的最佳渠道,我很有兴趣研究,乐趣和回报当然非凡。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不介意在车子其他地方做改装升级的,勤学苦练嘛,有投入终会有产出,只不过每个人获得多少不同的嘛。
前阵子有朋友问我当时有没有后悔买118i,没买125i,135i?
当时我的答案就好明确,当然不后悔。我必须承认排量大动力好的版本我也都好喜欢,但是并不代表说我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其实抛开预算的前提,每个人买车都有自己的看重点,我本身对一部车的动力没有太严苛的要求,然后我就愿意把大钱投资在“感觉”上,“感觉”有好多种,我这里指的是开起来的感觉。
仍有几个观点我一直好赞同,比如新款MX-5发布时,厂方首批给全球媒体试驾的都是1.5手动版,马自达对1.5的产品极富信心。他们认为1.5的发动机重量使得整个车开起来要平衡过2.0版本,而且更加符合MX-5这部车设计的初衷,论“平衡”的重要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理由反驳,但我认同;
再比如经常给《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写卷首的某老前辈曾经说过,他认为现在的车都没有了他们年轻时曾经拥有过的乐趣,“一堆多到不行的电子装备,一副宽到夸张的轮胎尺寸,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怎么开,车子都好安稳,绝不会失控……以前开富康好玩的事情,或许现在很难经历到……”尽管说的有点极端,但是事实已是如此,就像前些日子我在《手动GK5》车评里头也有提到过类似观点,有些车因为力小,所以经常被用到八九分,虽然转数高,轮胎叫,但乐趣非凡,至少我们这类人会享受;有些车力大无穷,平常却很少被发挥,一世都不曾用到八九分,乐趣自然截然不同。
所以我一直不赞成说大排量带来的“快”一定是真的“快”,小排量有小排量的魅力。再说回来,排量和动力在今天,俨然也没有明确的正比可言。“大排量”在我心中代表的,更多是一种感觉,比如“气势汹涌”,“很有宽容度”,“机械奏鸣很好听”这般词用来描述的那样……
试其他车,开自己车,试其他车,改自己车,久而久之很多观念都在改变。
当然对所有一切的认知,都源于这部车。不断的碰触形形色色的车,却没有改变我在车方面的喜好。我不会要求车子有多快,更多的是忠于感觉。在我看来“操控精准,沟通感强”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会秉持这一观点去看待、评判很多车的原厂设定,还有我自己车的改装方案上。慢慢地,很多想法都会越发透彻。
比如我会觉得,一部车的底盘调校很大方面是来自悬挂的几何结构,像MINI、86、911这样的车,本身的悬挂几何和车身结构促成了所谓的“坐姿低”,“转弯稳”,这样的感觉是通过车子先天的底子传递给人的,这是一部家用轿车后天再怎么换避震装拉杆都改不过来的。
再比如聊回大家都爱改的避震,很多人都会选择降得很低,阻尼设定的很硬。但我认为即便是全长可调的减震,降得太低会大幅度改变悬挂几何,特别是摆臂的行程,导致车辆的操控变差,转弯不听话。再者就是所谓的“硬”也不是根本改善车辆操控的关键,所谓的“侧倾小”、“够坚挺”只是给车主的感觉,这些并不能等同说车辆的极限变高,或者操控变牛逼了。“避震避震”,更多时候的作用,就是通过弹簧和筒子的配合工作来滤震的,她有她自己该干的活,你没必要一味揪着她往其他粪塞。
虽然我时常说要把这部车卖掉,却怎么样都横不下心。
之前一部车,对她“起杀心”时我可没露出半点留恋,因为我知道她有我无法承受的弱点,而这部118i没有,除了门框吱嘎的异响,困扰我半年之外,她没有半点不尽责的地方。工作中陪我上山下海当狗使唤,既能满足我的贪玩,又能照顾我的出行,各方面表现我都无可挑剔。
在开高速公路时,我都会不由地盯着里程数的数字变化,每当数字进入下个万级,我都很有感触,觉得车子同自己又多了一段旅程和回忆。很多时候我会期待车子能多跑些路,这样我便可以更早地为她换上更好东西,比如更加适合的机油机滤、刹车片、刹车油和各种管路之类……每次养护完,我都会为她优异的性能表现打心底感到骄傲,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我于她共同努力呈现出来的状态。
唉……话都说到这份上,叫我怎去舍弃她?我的确有说过好多次,想把这部车卖掉,但我说过更多次,想留这部车到老。默默地陪着她变老,我会感觉很充实,也很踏实。